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
儒家之家,要分内外——家内、家外不一样。因为,在诚实的人看来,谋了利,就不是君子了。
因为得意,所以,念念不忘。是人,都会问:人生之前,是什么?人死之后,去哪儿了?但孔子不关心,儒家也不关心。人,也有作恶的倾向,使得法律成为必要。儒学的逻辑在讨论儒学的逻辑之前,有一点要明确,即:儒家和儒学关心的对象是什么?儒学是人本主义的,儒家的视野从来没有离开人和社会这个范畴。仁却是一种平等结构,要求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无君也就罢了,但是,谁也不可以无父啊,于是,大多数人就归附了儒家学说,做自己的孝子去了。修齐治平,也可以反过来说: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总之,不化虽是化的对反,却是化的最终依据。
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它。(《淮南子·精神训》,按《文子·守朴》略同) 我们知道,神是深层之心,乃超越了理性之心而可能了悟道的真理的常心。8 再次,在《庄子》那里,时有终始,世有变化(《则阳》)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是常识观念了。陈碧虚(景元)更指出,庄周与蝴蝶之性,归于妙有之气,是以物化相通。
12 钱钟书曾征引了赫拉克利特唯变斯定(by changing it rests),普罗丁(Plotinus)不动而动(LIntelligence se meut en restant immobile),以及圣奥古斯丁不变而使一切变(immutabilis, muants omnia),来说明易一词而兼三义之无独有偶。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知北游》)就是说,《庄子》试图从生死始终的过程的角度把握事物及其性质,因为万物终究都经历了一个生灭变化的过程。(《宗白华美学艺术译文选》,第217页,北京:北大出版社,1982年) 进入专题: 庄子 化 不化 物化 。……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淮南子·精神训》对《庄子》之《天道》、《刻意》两篇的宗旨发挥犹详,而且引述了这两句话,只不过后一句引作:静则与阴俱闭,动则与阳俱开。
由此可见,庄周梦蝶的核心在于物化。(《淮南子·齐俗训》) 变而后可以见时,化而后可以见道。从道物关系层面看,化与不化的对立统一,恰能说明《庄子》以及《周易》和赫拉克利特哲学中蕴含的不变之变、不化之化的思想。正可移植过来解释《庄子》的化与不化、《周易》的易与不易。
(《淮南子·精神训》) 圣人之接物,千变万抮,必有不化以应化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6 后来的哲学家都比较重视自化思想,例如王符以之说明自然之化(《潜夫论·本训》),严君平和郭象都以自生概念表述自己的思想,其实自生也是自化的另一种表述。22 《苏东坡集》前集卷16《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3据此,《庄子》还提出了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知北游》)的命题,这也表明了《庄子》企图从哲学层面阐述化的概念。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就是这种铁的必然性,即便是诸神亦无可奈何。14总之,不化概念除了运用于本体论之外,还开展出了一个新的、内在的向度,即心性论的层面,因而内不化的概念自然就成为体证道的真理的圣人独具的精神境界了。以上所讨论的化的概念主要集中于自然哲学层面,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它在政治与伦理层面的反响。
《神曲》(The Divine Comedy)的作者但丁(Dante Alighieri)也说:欲画某物,必化为其物,不尔则不能写真,说法比较接近。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
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屈伸,与物推移,万举而不陷,所贵乎道者,贵其龙变也。
化物者未尝化,其所化者即化。作为万化之途的过客,人应该在变化的川流当中保持那种不与物迁的不动心,以免于丧己于物。
《齐物论》论物理曰:其分也,成也。我们知道,《养生主》所载的庖丁解牛的故事(以及《达生篇》所载的技巧章节),充分体现了技进乎道的旨趣。前引《秋水》和《至乐》已经表明了这一点,而《淮南子》和《文子》中的两段话正是这种时变观念的注脚: 如是则万物之化无不遇,而百事之变无不应。邓椿《画继杂说》云: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
(《庄子·天运》)《文子》亦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夫造物之机,精微莫测,傥能如此,则造化在己而不迁于物,是谓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
静而不移,动而不化,故曰神。10如果说因时变法是在万物皆化(《至乐》)观点下而提出的政治主张,那么日與物化、与世偕行而不替(《则阳》)就是《庄子》提出的一种解脱人生痛苦的方式。
总之,物在时间中以不断生生变化的方式存在着,而且变化日新,这种存在方式称为‘化。这段话可以说是对《庄子》中《天道》、《刻意》两篇中下述文字的敷述与发挥: 悲乐者,德之邪。
25 《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第217页,北京:北大出版社,1988年。(《山木》)万物皆化。3 荀子曰: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荀子·正名》)也是一种变易。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那么怎么理解物化概念呢?钟泰提示的两点十分重要:第一,他引述了《知北游》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解释《齐物论》的物化,这显示了正确的阐释方向。(《人间世》)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庄子》物化概念已出现于自然哲学语境(物理学)中了,例如前引《天道》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以及《天地》关于物理的讨论: 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絯,方且四顾而物应,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秋水》、《至乐》)上文提到的自化,可以理解为自然之化或者造化,亦称大化、阴阳之化,乃阐明阴阳燮理的哲学概念,略不同于《老子》所谓自化,后者的确切含义是自然而然的生活或者听凭自然的生存。
5例如: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因为他们(哲人与艺术家)已经克服了对象化的思维模式,26就是说,上述关系的双方,从审美理论上说,既不能借助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得以阐明,27亦不可纳入自然与艺术平行的近代观念之中。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